如此熟悉的陌生

京都庙宇的屋檐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唐风建筑在京都大大小小200多个寺庙里随处可见,可以说在京都才能找到“中国古建”,尤其是唐代式样的。

建筑历史悠久,新建时的油漆与画作都已不见踪影,倒是考察木结构的好时机。

柱础、收分的柱子、铁艺铜钉,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构件与做法。

巨大的坡屋顶,在京都看到的重檐做法和课本里描述的非常相似,但推测他们对于礼仪形制的规定大不一样,因为皇宫没有出现9开间,但有一个著名的寺庙却是36开间-36间堂,是奇怪的偶数。

我们看到的檐口吻兽做法大多是明清尤其清以后才定型的,在京都看到的要简单很多,但木结构的基础结构样式,梁架体系完全相同。

京都清水寺附近,七坂八坂附近的塔,坂近似于我们这里的街区。这些坂白天大都人满为患,但7点以后,商店关门,倒是值得反复游览。外国游客很多,但仍难于撼动本地人对京都无比的热爱,本地人对这里的喜爱甚至痴情远超过外国游客,在川端康城等大师的著作里反复提到。

京都的河

京都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北侧的山区,向南流入大阪南侧的海湾。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街角,但认可想象洛阳如果保存到今天,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注意水里的水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两个呆瓜。

京都的庙宇非常著名,不仅数目众多,而且形制都非常完整;看到的都在使用中,是本地市民与家族身后的最后归宿。

众多庙宇,代表着许多的佛教流派;京都的基督教和东正教等不多见,但佛教徒和佛教的寺庙让人大开眼界。比较奇特的是,大多数庙宇并没有看到上班的全职僧侣。

一条街道的立面局部

土地私有制的缘故,京都除庙宇之外的大型建筑群落非常少见,只要离开火车站200米,大部分建筑都是以上的面貌,各式建筑各个年代混合,时而能看见荒废的小片土地,一般都做停车场,估计是个不错的生意。

京都的天际线

皇居

真正的广阔,很少见,皇居算是一个,的确是皇室的居所之一;但除去最核心的庭院,外头是公园,24*7开放;夜里经过,灯光暗淡,树荫浓密,脚底沙子的声音传的很远。

皇居

灭火的水桶与老式甲壳虫

京都建筑密集,街道狭窄,防火几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命题,防火教育也深入人心,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到红色铁皮水桶,都装到大约70%;多天留意查看,只看到一只空桶。 甲壳虫一点也不流行,原因是日本汽车企业以甲壳虫为模板,仿造了太多更出色、更省油、更耐用的车出来。

寺庙中的被崇拜物

巨大尺度的雕塑物被塞进这个一个窗洞里头,这是在京都的某个寺庙里看到的景象。

寺庙中的汉字

看到这些汉字,相当亲切,但日语的发音大概却完全不同;时至今日,研习书法仍旧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爱好。在最热闹的繁华CBD区域,找到一家卖各种毛笔和临摹帖子的店不是很难。

非常著名的日本庭院
青莲院

京都的河流
鸭川

京都的河流

京都周边都是山地,从山地发端出来的河流非常多,横穿市区由北向南的一条,在京都这一段称之为鸭川,河流从山野到郊区,再到中心区域,再向南到大阪,汇入大阪湾。

庙宇与树木

京都庙宇据说以千百计数,凡庙宇就有巨大的树木,有些树木倒变成了主角,比如左边的青莲院,没有人经过而不在这棵巨大的树木下停留,日本天皇在青莲院的照片就是在树下拍摄的。右侧的南禅寺压根没有门,人流极多,仿佛门槛都要被踢平了不少。

一兰拉面馆与晚上八点的三坂

京都的一兰拉面名声在外,吃饭有如赶考,买票、排队、一个人一个隔间,大约45厘米宽;味道不敢太称赞,实在重口味而且太油。三坂大约6、7点下班,商店关门后,人群消散,一切才回到想象中的模样。

又是吃的...

日本人和我们四川人很相似,特别热衷于各种酱菜和泡菜,甚至于更加的热爱。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加工成形迹可疑的成品,然后摊开在市场上,价格便宜、销量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