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公园项目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仍旧值得多说几句。第一编辑催的实在太紧;第二肚里存货不多只能借口档期有限,来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第三,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后只剩下这个难啃的。
因为已经写过一篇罗里罗嗦的设计说明;这里打算另辟蹊径,从基本概念层面探讨设计思路与经典书籍阅读的关系。
1 《设计结合自然》
少儿公园是个很小的项目,处于相当特别的地方,山水之间,喇叭形场地向湖面敞开。上一篇短文写到设计从场地开始,或者说有潜质的场地是激发思考的最好触媒。
说到场地,探讨场地与设计的名著当推《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的著作语言清晰简单,同时又饱含热情。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探讨华盛顿特区的土地利用,作者的视野广阔,并且目光极具穿透力,花岗岩抑或冲积岩或其他因河流形成的厚土层等,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考量的第一要素;但同时,人口聚集,气候与季节变化,甚至行政管理机构等等也一并纳入研究。诚实的说,我并没有真正理解麦克哈格;当他用重叠的硫酸纸来工作,将巨大含混的世界纳入他的理性思考世界,我认为这是真正设计的开始。当然,我们的场地简单的多,但却足够有趣。从山地到湖泊,场地的标高从近两百米的山顶降至标高五米的水面,山体之间的山凹蜿蜒深入山地深处;所以,水与山的关系建构就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终提交文本的显著位置便是“桥-链接山与水”(Bridge-The Link between Mountain and Lake)。
2 《交往与空间》
场地的基本逻辑从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出发,在基本逻辑成立的前提下,如何充实与丰富就是设计的下一步工作。
少儿公园面对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从3-5岁的幼儿到5-12的儿童,而后延伸至活动能力大增的少年,或许还要考虑到带孩子们的父母,是有着丰富内涵与活动内容的使用者群体。如何创造一个真正有选择可能性的场所,使用者在其中得到乐趣,并留下记忆,是个难题。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 此时浮出水面;说来惭愧,这本大学期间就读过的书,当时看来只是一堆不知所云的段落;后来继续求学期间,再拿来粗读也只明白十之一二。一直觉得该书的英文名更加说到关键,“建筑物之间的生活”,景观与规划设计看来就是研究建筑物之间的部分,即图底关系中的底;此时计白当黑是关键。扬盖尔的书同样简单明了,甚至文字流于粗糙直白;但是也许真理的面目就是如此。书中探讨的许多例子,都是从人的尺度出发,甚至可以说是从人的步幅、人的视平线高度,座椅的合适宽度高度出发,具体讨论处于外部公共世界(这是相对于室内隐蔽的私人部分而言)的人如何三五聚集讨论天气,发展友谊,或联络生意等等;这个层面上,规划师与景观设计师是环境的缔造者。丘吉尔说到“我们建造了建筑,而后建筑塑造了我们”;作为城市规划师的观点,或许“我们建造了城市,而后城市塑造了我们”更实在。
在少儿公园项目中,在三栋建筑之外,各种类型的户外设施与场地起伏构造以一种复杂多变的逻辑组合在一起,使场地真正成为蕴含选择性,对于使用者藏有记忆的场所。
3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从少儿公园出发讨论城市问题,似乎有些离题万里;但既然在讨论公园,所以公园与城市就是积极的话题。
从非专业的角度出发,讨论不可琢磨的城市问题,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是值得我们钦佩的。雅各布向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开炮,并非依据高深的设计思想,似乎也没打算另起炉灶,重新构建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书本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这位女性观察者的仔细及敏锐的观察和审慎结论。简的结论是清晰简单的,在我看来就是向人的自私性的挑战,主张宽容并接纳他人。倘若人人树墙自闭,固然安全可期,但从此也就生活在牢狱中。联想到美国人在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大半个世纪中的作为,就能知道这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异想。那时,大多数美国人住在郊区,幻想独门独户外加大院子,视野内最好没有人类;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至少得是同等收入,相同肤色,信仰同一个上帝的邻居,最理想的莫过于克隆自己。简氏主张大家拥挤在一起,在同一条街上遛狗,同楼的邻居同在一楼转角的杂货铺里买东西,一起在五十米开外的咖啡馆里消磨时间,看着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核心就是“公共精神”。公园就是公共精神的最好表征,不同类型的人们聚集,彼此安全的观察对方,可能的情况下发展友谊;同时需要忍让与自己不甚相同者的“怪异”举止。 少儿公园坚持了这样的思路,与城市道路相邻的一侧,有各种进入可能性的设计,或许登上眺望塔欣赏湘湖,或观察周边穿行的人群;或许沿人行道方便的拐弯进入,大片的开敞绿地可供潜在使用者晒太阳伸懒腰,或只是发呆。使用者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碰头的机会,或许长廊的转角,小型广场,甚至于游览火车的停靠站等,社会接触就是公共生活的开始。 感谢伟大的作者,他们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