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力量

作为讨论设计方法的一篇短文,作者试图厘清此神秘不可琢磨的过程。

1. 观察之道

一直以来,设计源于生活的理念在我的脑海中愈来愈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根据常识,我们不是第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同样,城市也不是在今天开始建造。从古希腊人试图以建筑来表征他们的城市精神,当我们的祖先以简单的数理逻辑构建城市,我认为这其中就表达了关于生活及人类生存的思索。我们不可以忘记如此长久的历史积淀。但今日,建筑史教育的教条和工具性使得太多建筑系学生失去了探求的动力。

我们生活于上海,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事件和建筑积累的城市;作为建筑师,观察的视角或许可以缩小到具体的建筑和其丰富的构造及细部处理上;作为规划师,似乎每条道路,每个街角,每个微小的退让都使人着迷。上海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近代,各个国家的租借地却成就了上海城市的丰富肌理,无论作为原法租界的卢湾区,还是英租界的黄埔,抑或作为公共租借地的静安,每处都有不同的城市尺度和氛围。在虹口,在山阴路和甜爱路的旧式里弄中,鲁迅的居所藏身其间;紧邻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虽然如今已成为工商银行,但仍似乎看得见当年的情景。在思南路,梅兰芳居住二十七年的故居如今正在改造中,而中共上海的联络站,同时也是周恩来夫妇在上海的住所就在八十米开外。思南路区域规则但又不拘束的街道格局;城市建设多年来的经营中,体量和谐的新建筑小心的插入到区域中;下午时分漫步其间,阳光落在黄色抹灰墙面上的斑斑阴影,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这些斑块区域几乎就是城市规划与更新的现实课本。

最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教材就是丰富的外在世界。

2. 学习的方法

如果可以定义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趣有益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漫长过程,不仅在学校的填鸭教育可以视作学习,同样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也能看作另类的学习。 世界如此广阔,总有我们所不理解,不能领悟,甚至根本不知道的事情。友善的观察外界事物,总可以看到你所惊奇的事情。虽然,这些显然不会马上在下一个项目上套用,但开阔的视野总是有益无害的。从大师的专辑中可以看到唯美的照片,但如果深入下去,在Google Earth上看到其项目周边的城市图底将更是有益的思维过程。热衷于抄写拷贝局部固然简单有效,但学习并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得到更多。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睁开眼睛,解放思想”(“Open your eyes, free your mind”)。

3. 发现的途径

毕业时间已经不短了,回头想学校老师交给我们的三板斧,或许有用但作用显然很有限。 我们所设计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人来使用的,除非真的设计一个车的城市或机器的城堡,那也许可以以机器或汽车的尺度来考虑;所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每一步所能跨出的尺度来组织,暂时忘掉构图的完整,暂时从老鹰的视角转换到地面(很多时候,它们也很重要),来研究审视每个具体的设计。很多时候,以这样的角度,会得出与众不同甚至怪异的方案,但如果思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又何惧之有;或许大多时候,我们只是被惯性所束缚。 从萧山少儿公园项目,到无锡商务园,到后来看似无从下手的嘉兴梅花洲项目等,这样的思路成为基础并坚持下来,是艰难但有益的过程。萧山项目的总平面或许怪异复杂的太不寻常,商务园又似乎简单过了头;这些不寻常都没有成为障碍,而是创新的动力。

以人的尺度,研读基地与城市文脉,将设计的逻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是可行并必要的。

4. 组织的逻辑

在混沌中找出秩序之后,设计面临的将是如何深入的艰难问题,瞎猫撞死耗子或者“脚踩西瓜皮”式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设计师,不论负责人或者参与者都需要在各个阶段了解的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掌握与预测可能的方向;这需要更深入透彻的思考,节奏的把握也需要更具有逻辑性的组织能力。

每个设计师成长环境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工作方式;作为一个集体,则是各种差异的叠加。其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等各有长处和短处。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规划师是建筑师的局部放大加强版,简单的说就是局部压缩,另外的局部放大;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建筑师大致等同于规划师。但很多规划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将会发现,事情要麻烦的多。大至几十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小至三五公顷的小区或许都是规划师的工作范围;与此对照,建筑师被赋予了非常明确的职业范畴,富于进取心的建筑师大都回去思考城市问题,从小区或稍大的小区开始,厉害的如诺曼福斯特的关于地球的小书,或柯布的伏瓦生规划,甚至印度的昌迪加等。但少有规划院的规划师兄弟喜欢并善于做单体建筑的。专业的些许差别并不会造成沟通合作的障碍,真正要紧的是二者思维方式的细微差别。作为规划师,其必要的工作职责强调整体思考和逻辑思辨,在前期阶段周密的组织和前瞻性的工作是重点。

整合各种角色为一个团队,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弹性的工作集体,适应尺度不同的项目,可称之为“组织的逻辑”。

5. 表达的更新

设计即是表达,把心中的设想的说出来,首先要得到共事者的赞同,这是项目进行的关键。第二层面,需要向业主说清楚。我们常常赞叹别人的图如何声势夺人,但自己却很少有勇气玩一把;一张图涂涂抹抹,修修补补到了后来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和老土。堆满了图例和说明,信息量巨大并精确详细,耗费太多气力。在汇报沟通时,重点不十分突出的大量页面将可怜的业主淹没;或者,在十多分钟内扫视文本的领导,感到瞬间的眩晕之后,大概只有匆匆翻过而后合起来喘口气以做逃脱。

条理的清晰性与架构的逻辑性,并有信息的适当冗余,是三个要点;

最后总结:以上文字,必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仅供参考。